在 家 ,真 好张焱

期次:第439期    作者:    查看:46


  今年是母校四十五周年华诞,又是我校创办工业设计专业的第三十五个年头。作为我校工业设计学院的毕业生,自1997年入校读书,到2001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经21年了。
  二十一个寒来暑往,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从青葱入不惑,从大一新生到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我从未离开母校。日日夜夜,长相厮守地见证着母校的发展。蓦然回首,她也在悄无声息地栽培着我。与我而言,母校是获取知识的殿堂,是教书育人的岗位,更是自我发展的平台。
  二十一次花谢花开,新生来了,他们又走了;今天这位先生退休了,明天那位同事入职了。一切岁月静好,一切却又大河奔腾。我的爱校之深,恋家之切,又如何言喻?仅略忆三个瞬间,稍释爱校之情、恋家之意。
  1997年,我19岁,考入我校工业设计系。军训结束后回到系里,开学第一课便是沈祝华先生的专业介绍。当时97级工业设计仅招收两个班,一共34名同学。课程伊始,沈老先生认真地询问在座的所有人,让我们想想哪些工业产品是中国人发明的?环顾四周,电灯不是、电话不是、电视不是、电脑不是、电子钟不是、电风扇不是、收音机不是、录像机也不是,这才惊异地发现,居然身边绝大多数工业产品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国内销售最好的家用电器都是外国生产的。大家顿生凄凉悲徨之色,对视无语。沈老先生用浓重的无锡口音坚定地说:“没错!自近代之后,我们的科学技术,设计发明的确是落后了,我们使用的大部分工业产品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更不是我们设计的。正因为此,我们才需要努力发展工业设计,培养设计人才,振兴我国工业设计,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是我们这代人正在做的,更是你们这代人需要用一生去做的!落后并不可怕,只有大家知耻而后勇,发奋学习,勤于思考,总有一天,我们总会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沈老此论言犹在耳,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时时提醒自己要有家国情怀;如金石掷地,铿锵有力,刻刻激励自己要学好专业,奋发有为。
  2001年,我留校任教,兼任工业设计系辅导员,从学生到教师,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可谓翻天覆地。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我既“说不出”,又“写不来”,语言交流能力与文字写作功底堪忧。但自己并不以此为意,自以为设计师能做好设计就很好了,至于能不能语言准确,文字严谨,表达流畅,并不是一个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日上午,时任工业设计系主任的王智教授让我为学院起草一篇新闻稿,约计不足千字。我自以为写好后送给他看,他看完提出几点意见后让我修改;我修改后再次呈送给他过目,他看后又提出修改意见再让我改;我便再次修改,边改边有不平之意,心中腹诽:一篇新闻稿何苦如此改来改去,我是设计师,又不是文字秘书,只不过临时做一年辅导员而已。下午上班后,等到王智主任不忙的时候,我将稿子拿给他看,他看着稿子笑了笑,然后让我搬把椅子坐在他旁边,将我写的稿子放在中间,拿红笔一字一句圈点修改,从布局谋篇到起承转合,从主谓宾补到标点符号,逐一加以修正讲解。两个小时下来,他抽了半盒烟,我出了一头汗。改完之后,王智教授问我明白了吗?我说明白了。他说:“你可能还不明白,文章好不好,行文通不通,哪怕是一篇小小的新闻稿,本质的并不是文字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想清楚与说清楚隔着一层,说清楚与写清楚又隔了一层。行动敏捷前提是思维清晰,思维清晰前面还有一个严谨认真。你现在不仅仅是一名设计师,更是一名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将自己对设计的理解表达出来,传播出去。能说、能写、能做是一个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换而言之,也就是要求你必须具备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准确的文字写作能力,以及深厚精湛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一名合格的设计教育者!你明白了吗?”我回答:“这次,明白了!”
  王智先生红笔圈画修改新闻稿的画面至今依然常常浮现,如切骨淬金,琢石磨玉。时刻提醒自己无论事之大小,均如履薄冰,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唯如此,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继续学习完善的动力。
  2018年,我已担任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除做好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还承担大量的行政工作。自己对学院的责任,与同事的工作关系都需要重新定位。担任副院长之前,作为专业教师、教研室主任,工作相对单纯,人事关系也比较简单。但任副院长之后,需要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工作关系,需要有能力团结同事,特别是意见不一致的同事一道工作。很多时候,难免把自己弄得七上八下,从早八点到晚八点旷日持久的加班,仍不被有些同事理解。因此,心中忐忑苦闷,对王延羽院长和张振羽书记常有抱怨难为之色。记得一次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张振羽书记笑着对我说:“当领导不容易!首先要学会吃苦、吃亏、吃气!如果吃不得苦,就没有回报的甜;如果吃不得亏,就没有全局的盈;如果吃不得气,就没有最终的乐。只要值得,就要准备吃苦,把苦当作投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准备吃亏,只有亏在局部、亏在一时、亏在一事,才能换来全局长远根本的发展;准备吃气,让内心平衡的信念经受误解委屈的磨练,不用解释不用辩论,最终同志们会“读懂你”,如果我们处于公心,为了学院的发展,又何必在意一时一事的毁誉?你吃得了苦,吃得了亏,但以后还要学会吃气。”一时间,我忽有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之感。是啊,要学会为了学校的工作,学院的发展吃苦、吃亏、吃气!
  沈老是我的老师,也是工业设计学院的主要创始人,是他帮助我由一名普通高中生向一名设计师过度;王智院长与我亦师亦友,是工业设计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他帮助我由一名设计师向一名设计教育者过度;而张振羽书记则更多的是我的朋友,是他帮助我从一名普通教师向一名行政管理者过度。这些仅仅是21年来,母校留给我的三个瞬间。更有数不清的、诸如此类的、感人至深的瞬间。这些瞬间里有老师、有领导、有同事、有学生。正是这些“瞬间”长长久久的陪伴,才激励着我的成长!弥足珍贵,时时涌现,纵有千言,亦难尽诉。
  只能道一声:爱校如家,在家,真好! (作者系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