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新旧动能转换”学术研讨会举办

期次:第439期    作者:    查看:38


  本报讯 今年是我校建校45周年,也是我校工业设计学院35周年。为响应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的实际需要,充分探讨工业设计如何在我省新旧动能转化十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工业设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深化我院校企合作基地建设规模与产教融合办学水平。10月25日下午,工业设计学院在国际报告厅举办“工业设计+新旧动能转换”学术研讨会。院长潘鲁生出席研讨会。副院长董占军主持研讨会。
  董占军对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希望与会专家及企业届朋友们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就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如何以特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动态精确对接我省“十强”产业发展中人才需要;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将学生、教师、学校、企业、行业、区域经济等参与主体之间价值协调一致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南京艺术学院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何晓佑教授回顾了南京艺术学院与我校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为工业设计学院近期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何晓佑教授回顾了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基本历史,认为40年来,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一直以“跟随式发展”姿态,向国外先进设计理论学习。当前,中国的工业设计要在世界上“发声”,应当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设计教育要形成“先进性姿态”,除了在本科层面不断探索先进性,更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开展先进性研究:一是对设计理论问题要有认知研究;二是对基础性问题要有设计研究;三是对全球性问题要有设计研究。上述三项研究,既是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界的事情,更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界的事情。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荣誉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汗青教授高度评价了我校工业设计学院对促进山东工业设计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陈汗青教授认为,“工业设计+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非常的好题目,高校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进器,首先要把工业设计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积极参与“中国制造2025”、“一路一带”等国家发展战略,这个“设计”本质上是战略上的设计。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博士生导师殷正声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感受,对工业设计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做了对比。殷正声教授认为,30年前,最好的工业设计师差不多都在高校,企业需要工业设计的时候,首先会想到从高校聘请人才;而今天,我们最好的工业设计师大部分在企业,高校的设计领先优势已经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调整,使高等教育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一个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大问题,也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助理、学科规划办公室主任叶苹教授认为,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课题,看似是山东的重大举措,实质上是全国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存在产业升级,从高增长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问题。工业设计需要对接区域产业,服务区域经济,需要从高出着眼,但也要从小处入手,“小设计”很可能带动“大产业”的发展。
  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亚林教授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从教体会,结合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了景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带动陶瓷产业发在情况。同时也谈到了陶瓷产品设计的一些困扰,比如陶瓷手工艺产品与工业陶瓷产品之间的竞争关系,手工艺陶瓷价格虚高等问题。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陈江教授认为,高校工业设计的专业建设应紧跟产业发展,用教学改革引领产业发展。当前,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已从早期的外观造型向当下系统化设计转变,高校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紧跟企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设计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目前,行业(产业)对高校教育培养的人才认同度不高,企业为适应自身发展需求不得不再培训。前三十年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很明显,今后三十年高等教育走向何方,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教授认为,此次研讨会为高校之间、学校与企业搭建了一个共商工业设计发展的平台,非常好。十五年前最好的设计在高校,现在,企业设计的发展倒逼学校在设计改革中前进。设计师的知识体系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设计教育要更好地整合多种学科,包括商业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各种知识。另外,除了关注教育界自身的发展,还要做好与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等的外部环境的对接。高校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互联网进入我们的教育,关键技术突飞猛进。(下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