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华传统造物观跨专业基础课交流展作品选登

期次:第423期       查看:41

  当下的中国,是文化大国,也是设计教育大国。设计教育步入了新时代,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造物思想,培养优秀设计艺术人才,应当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据统计,目前中国是设计教育最大的国度,设计类专业在校生和每年毕业生是中国以外各国人数的总和。而就设计教育模式而言,包括美术教育基础和综合大学设计教育两种模式,前者就是人们熟知的包豪斯模式,后者即为乌尔姆模式,二者都发端于德国,对中国设计教育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与学界类似,设计学界也具有借助西方设计学概念、方法、工具、范畴处理中国设计问题的现象。在当前强调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学界也提出“设计自信”,倡导“中国设计学”,认为中国先秦设计典籍《考工记》是中国第一本设计学著作。
  如何树立中国设计自信?应该从挖掘中华传统造物精髓着手,加强中华传统造型思想研究,探悉中华传统造物、民间器具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借鉴西方设计教育先进经验,构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学校设置中华传统艺术研究中心是这一努力的重要举措,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中国传统造型、造物艺术教学之理法,积极构建 “中华传统造型艺术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造物文化传承与发展”课程群,建设传统造型与造物艺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示范课程。
  造型基础是设计类专业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设计观念、文化情怀和艺术技能的重要手段。本次立足中华传统造物观的跨专业基础课交流展,是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应用设计学院和工业设计学院在基础课教学改革上的一次共同努力和探讨,在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都在积极进行新的探索,体现了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是一次跨专业教学交流的可贵尝试。
  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新媒体教研室,在顾群业教授带领下,田金良、苏允桥、张牧、张宝珠四位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中华传统造物观为切入点,以打造课程群为抓手,以课程与专业发展相融合为目标,把素描课和色彩课进行联合教学,突出本专业数字媒介的特色,在基础课的各个教学阶段强调了多种媒介的融入和运用,加强了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
  应用设计学院的崔琳、朱红梅、吴萍萍三位教师,也一直努力对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努力做好设计基础向基础设计的过渡,努力提高学生的感受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强调“大基础、小设计”的观念,设计基础是共性的,专业设计是个性的,打破传统状态,积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创意和思维能力。
  工业设计学院陈淑光老师在《色彩》课程的教学上,把传统的色彩课分为三个课程分阶段进行。色彩写生与变调,训练学生主观色彩的把握能力与创造能力。点、线、面在色彩中的应用,主要训练学生绘画语言的改变与创新,由绘画观念逐渐向设计方向发展。绘画与构成语言表现,训练学生设计语言的创造与使用和形式感的表现。
  这次三个学院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上,都努力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体现了跨专业基础课交流的积极作用。下一步计划与其他高校进行教学研讨,共同研讨设计类专业造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期待推陈出新、传承创新,不断推出新的艺术作品和教学改革成果!董占军